疟疾防治知识
疟疾(Malaria)是由按蚊传播感染疟原虫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一般有间歇性发冷、发热、出汗的临床表现,有时还会引起脾肿大和贫血。重症疟疾患者可引起脑、肝、肾等脏器损害,并可引起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甚至多系统功能衰竭。
一、疟疾种类
疟疾有间日疟、恶性疟、卵形疟和三日疟四种,分别由间日疟、恶性疟、卵形疟和三日疟的疟原虫引起。目前,经常有从非洲、东南亚输入的恶性疟、卵形疟和三日疟。
二、疟疾传播
当雌性媒介按蚊叮吸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时,疟原虫随血液进入蚊体,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疟原虫经过发育、繁殖形成子孢子。进入蚊子唾液腺的子孢子在蚊子再吸血时随唾液进入人体传播疟疾。输入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使用被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等也可传播疟疾。疟原虫也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但较少见。按蚊的种类很多,但在自然情况下仅有少数种类能传播疟疾。在我国已知的60余种按蚊中,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被公认为我国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
三、地理分布
在全球,疟疾广泛流行于北纬60°至南纬30°之间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当前,非洲、南美洲以及东南亚、太平洋岛国等地区疟疾流行严重,且主要为恶性疟。在我国,历史上疟疾流行于除西北沙漠、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外广大地区。其中北纬33°以北仅流行间日疟,多数地区流行程度低;北纬25°-33°之间流行间日疟和恶性疟,流行程度较高;北纬25°以南流行间日疟和恶性疟,流行程度较高。现在我国北部地区,消灭疟疾的地区逐渐扩大,中部地区逐渐变成低疟区,南部地区中的海南和云南两省仍有恶性疟流行,而且恶性疟原虫对多种抗疟药产生了耐药性,仍须加强防治,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因人口流动频繁,疟疾疫情仍不稳定,不能放松警惕。就全国而言,疟疾防治成绩斐然,但疟疾流行容易再度发生,宁可估计得严重些,不可麻痹大意。
四、临床表现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4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发作。间日疟和卵形疟隔日发作一次,但间日疟在发病初期常有每日发作者;恶性每日发作一次,但在间歇期患者体温不恢复正常。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五、并发症
疟疾常见的并发症有脾肿大、贫血、黄疽、肾病综合征等。凡出现严重并发症,并需住院治疗的疟疾患者为重症疟疾,其中,脑型疟多见。脑型疟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绝大部分由恶性疟发展而成,以儿童,特别是幼儿及无免疫力的患者为多见。预后凶险,治疗不当常致死亡。常见的症状有昏迷、惊厥、去皮层僵直和呼吸加深、过度换气、换气降低常伴有眼球震颤和流涎、间歇性呼吸常伴有瞳孔对光的反射减弱甚至消失以及视网膜出血、水肿、动脉搏动、静脉扩张和外周血管萎陷、乳头水肿等;大部分患者的体温达39℃-40℃,但亦有体温正常甚至偏低者,往往伴重度贫血和高原虫血症。
六、疟疾诊断及鉴别诊断
疟区居民或非疟区居民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具有典型或非典型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者:(1)经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或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时,即可诊断为确诊疟疾病例;(2)具有典型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未进行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或疟原虫抗原检测时,即可诊断为临床疟疾病例;(3)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且未进行显微镜检查疟原虫或疟原虫抗原检测时,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可诊断为临床疟疾病例;约有1/3以上临床表现不甚典型的患者,需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其他疾病相鉴别,主要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急性粟粒型结核、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性肝脓肿、病毒性肝炎、登革热、日本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等。
七、预防和控制
1. 及时发现、规范治疗疟疾病人,对间日疟、卵形疟患者于第二年春季进行根治;2. 对来自高疟区的人员加强检测,发现病例时应及时给予规范治疗;3. 开展灭蚊,重要的是消除积水、根除蚊子孳生场所;4. 加强防护,在蚊虫活动季节正确使用蚊帐,住户装纱窗、纱门,户外活动时使用防蚊剂及防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