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三大法宝”
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三大法宝”
2020-03-24来源:人民出版社
1939年7月9日,毛泽东到延安东川的桥儿沟为即将出征的华北联合大学师生们送行,当场发表了即席演讲。他引用了《封神榜》的一个故事作比喻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送给他杏黄旗、番天印、打神鞭三件宝物,姜子牙用这三件法宝打败了所有的敌人。今天你们也要下山了,要去前线跟日本侵略者作战,我也赠你们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游击战争和革命团结。”接着,毛泽东生动地把姜子牙的“打神鞭”比喻为统一战线,把姜子牙的“番天印”比喻为游击战争,把姜子牙的“杏黄旗”比喻为革命团结,并说用这三个法宝可以将一切妖魔镇压下去。这是毛泽东关于党的“三大法宝”的最初表达。
10月4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党建专刊《共产党人》写发刊词,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他又将赠送给华北联大师生的“三大法宝”作了重新定义:把“游击战争”改为“武装斗争”,将“革命团结”改为“党的建设”,并正式确定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为党的“三大法宝”。
“三大法宝”内涵的变更,反映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和中国革命规律性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不断升华。从此,“三大法宝”成为了武装全党的思想法宝。
关于统一战线
当时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18年以来,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的统一战线,是在三种不同情况、三个不同阶段中发展的: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阶段,1927年至1937年土地革命战争阶段,今天的抗日战争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历史,证明有六个方面的规律。
第一,无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内,应该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并尽可能地保持之。
第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内容,在另一种历史条件下是会发生变化的。
第三,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各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的,在各个帝国主义间的矛盾激化的时候,在革命的锋芒主要反对某一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也有反对某一帝国主义的要求时,是统一战线联合的对象。
第四,在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参加统一战线并和无产阶级一道向共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时候,它仍然具有反动性。
第五,无产阶级的坚固的同盟者是农民。
第六,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者。
毛泽东分析上述六条规律后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必须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在一定条件下争取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参加,从而达到壮大自己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的目的。
关于武装斗争
毛泽东把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武装斗争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参加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开始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但并未了解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第二阶段,是土地革命斗争,党建立了独立武装队伍,学会了独立的战争艺术,建立了人民政权和根据地,并把武装斗争与其他斗争形式结合起来,这种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土地革命战争。
第三阶段,是抗日游击战争,这是共产党创造的一种最好的斗争形式。对于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毛泽东精辟地论述道:“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这是拿血换来的经验。
关于党的建设
毛泽东认为,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法宝。他将历史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论述。
第一阶段,是幼年时期,由于没有经验,缺乏深刻的革命认识,党对中国斗争的特点及中国社会的状况认识不清,还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
第二阶段,是土地革命时期,党遭受到“左”、右倾机会主义危害,更多地学会将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我们党已经能把武装斗争同其他许多必要的斗争形式直接或间接地结合起来,进行了胜利的土地革命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党已经发展为全国性大党,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着伟大的抗日战争,党的武装力量也在同日寇的斗争中,重新壮大并进一步坚强起来。但党还必须注意加强对新党员的教育,克服大资产阶级投降派和顽固派的影响,开展反投降、反分裂、反倒退的斗争。
在“三大法宝”的运用实践中,毛泽东总结了共产党18年的历史经验,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建党学说,为新民主主义理论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极大地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提高了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更加巩固,更加成熟。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毛泽东的“三大法宝”,才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本文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革命的延安之路》)